电动汽车车载:小型化过流监控继电器空间设计
2025-09-23 14:22:11
来源:浙江格亚电气有限公司-次
### 电动汽车车载小型化过流监控继电器空间设计:技术路径与实现方案
#### **一、核心设计目标**
1. **空间优化**:在有限的车载空间内实现过流监控功能,同时满足高可靠性、低功耗需求。
2. **性能要求**:
- **高耐压/大电流**:适应800V高压平台,支持数百安培级电流分断。
- **快速响应**:毫秒级动作时间,避免设备损坏。
- **抗电弧能力**:有效熄灭电弧,延长触点寿命。
- **环境适应性**:耐受-40℃至125℃温度范围,抵抗振动、盐雾、化学腐蚀。
#### **二、关键技术路径**
##### **1. 结构创新:双层与模块化设计**
- **双层结构**:
- **下层布局**:安装大功率芯片(如IGBT/MOSFET),通过底座散热,降低热阻。
- **上层优化**:采用错层设计,将磁隔离器置于印制板背面,利用沉孔和键合丝错位减少空间占用。
- **成果**:产品高度降至9.305mm,实现小型化(如某固体继电器案例)。
- **模块化集成**:
- 将触点、线圈、控制电路集成为独立模块,便于维修和升级。
- 示例:特斯拉Model 3将快充正负继电器集成为一体,减少数量至3个,节省空间。
##### **2. 材料与工艺升级**
- **耐高温材料**:
- 触点采用银基合金,提高抗电弧和熔焊能力。
- 壳体使用高强度塑料(如PPS),耐受125℃高温。
- **密封设计**:
- 触点空间充入六氟化硫(SF₆)或氢气等绝缘气体,抑制电弧产生。
- 示例:某新型混合式汽车继电器采用密闭触点结构,灭弧效果显著提升。
##### **3. 磁路与触点优化**
- **磁保持双稳态技术**:
- 通过单磁钢结构替代传统双磁钢,降低成本并缩小体积。
- 构建双磁路保持结构,实现通断双稳态,减少功耗。
- 应用场景:车载低压电器模块(如12V/42V系统)。
- **双断口触点**:
- 触点间距增大,分断能力提升一倍,灭弧效果更优。
- 示例:某混合式继电器采用双断口结构,适配14V/42V双电压系统。
##### **4. 智能监控与保护**
- **电流监控芯片**:
- 集成电流传感器(如霍尔效应传感器),实时监测电流并反馈至BMS。
- 示例:GRI8系列继电器支持0.1S~10S可调延时,避免尖峰电流。
- **故障诊断与保护**:
- 内置过流、过压、欠压保护功能,通过LED指示灯或CAN总线反馈故障。
- 示例:某交流电流监控继电器具备6种电流规格,最大通过电流22A。
#### **三、典型应用案例**
##### **1. 特斯拉Model 3高压继电器设计**
- **配置优化**:
- 将预充电功能移至电池包外,快充正负继电器集成为一体,数量减至3个。
- 主正/主负继电器采用空气灭弧,触点焊银基合金,提高可靠性。
- **空间布局**:
- PDU(高压配电单元)呈狭长分布式,主正负继电器位于两端,快充继电器靠近主负继电器。
##### **2. FCL Components信号继电器系列**
- **高压适配**:
- FTR-B3/B4/C1系列支持1mA、400V直流切换,适用于电池监控、过压检测等场景。
- 超薄设计(FTR-B3系列宽度仅18mm),采用35mm标准导轨安装。
- **认证与可靠性**:
- 通过IATF16949认证,符合UL、CSA标准及RoHS指令。
##### **3. 某固体继电器小型化方案**
- **电路与结构协同优化**:
- 将抗干扰延时电路集成至芯片,实现5ms内滤波、10ms以上可靠接通。
- 通过热仿真和力学仿真验证设计,降低投产风险。
#### **四、设计挑战与解决方案**
| **挑战** | **解决方案** |
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**空间与散热矛盾** | 采用双层结构,下层散热,上层错层设计;使用高导热材料(如石墨烯散热片)。 |
| **高压绝缘需求** | 增加触点间距,采用双断口结构;充入SF₆气体,提高绝缘强度。 |
| **抗振动与冲击** | 优化触点弹簧设计,增强机械锁止机构;壳体加装减震橡胶。 |
| **成本与可靠性平衡** | 选择标准化模块(如ISO微型继电器),减少定制化开发;通过AEC-Q200认证确保质量。 |
#### **五、未来趋势**
1. **集成化**:将过流监控、电压检测、温度保护等功能集成至单一芯片,减少PCB面积。
2. **无线化**:通过蓝牙或CAN FD实现继电器状态无线监测,降低线束复杂度。
3. **新材料应用**:采用碳化硅(SiC)功率器件,提升效率并缩小体积。
4. **AI预测维护**:基于历史数据预测继电器寿命,提前更换高风险部件。